酷似刘诗诗,这位女摄影师用光圈讲述藏地灵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HARU Author 迦入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902 份礼物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迦入CHARU
秋笔,原名王文燕,人文人像摄影师。为国际公益组织Oxfam(乐施会)签约公益摄影师。因爱秋之静美,爱文墨之味,取名秋笔。除拍摄商业人像之外,秋笔常与阿拉善基金会、中华儿慈会、Oxfam等国内外NGO合作,多年穿行于第三世界国家及藏地等偏远地区公益拍摄。其作品曾在北京地铁、北京798艺术园区展出,《中国周刊》《中国旅游》等杂志刊登。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歌剧《林徽因》设计拍摄视觉宣传海报。
秋笔镜头下那些穿透心灵的藏地瞬间
秋笔说,每一次跋山涉水按下快门的背后,带给她的感动与冲击,她都视如琦玮。正是这些冲击与力量,让她在摄影路上执着不返。她希望继续行走,用镜头讲述更多的故事……
为藏地手工艺品牌子乌拍摄的系列照片
藏族老阿妈的眼睛与手
宗萨的手工艺人们
内蒙乌兰布统的游牧人
●●●
情怀,一粒会发芽的种子
秋笔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世家,家族中三代人执教杏坛,太爷爷,爷爷及父亲。她记忆中的童年,弥漫着爷爷书房里的笔墨味儿,书桌旁写教案的父亲,也会夜夜陪她入眠。
不畏艰辛在藏区拍摄中的秋笔
秋笔说:“儿时最幸福的事就是暑假父亲带着我去老家古屋的乡野田间,闻着花草香。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浸湿古屋的瓦角,滑过我的脸颊,种进我的心里。”
可能从小随着父母旅行的原因,她慢慢地有了一种接触不同人文环境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如一粒种子般,随着她成长的经历悄悄地发芽。
长城的星轨
●●●
人,在光圈里看到的灵性
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人生,因为对爱情的信仰,对婚姻的笃定,秋笔放弃了留学读研的机会,跟着先生来到了北京。到北京后,先是学了一阵子法语,后因机缘巧合,她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秋笔在798的摄影展上讲述自己的作品
在大学的时候,出于爱好,秋笔开始摄影。十年的时间,无心插柳地将爱好变成了职业,秋笔说自己是幸运的。
兰州城中村少数民族及子女
秋笔手中的镜头转向公益还要从她的先生说起。先生从事NGO事业,在秋笔拍摄商业人像的期间,她先生提及为何不用相机记录公益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了解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领域。
甘肃康县偏远的农村儿童
从此,秋笔便开始了她的公益摄影项目。从缅甸到柬埔寨,扎曲河源到香巴拉深处,从河北留守儿童纯净的眼神,再到兰州城中村里前来城市打工讨生计的少数民族同胞对孩子期待的笑容。
合肥城中村农民工一家
“慢慢地,我发现那些看似与我们无关的故事,离天地很近,离我们每个人更近,而那些展示在明暗色相里的一双双眼睛,会让人找到‘人’这一撇一捺背后的使命与灵性。”秋笔说。
秋笔与藏地的孩子们在一起
●●●
藏地,难以割舍的情怀
“光圈里能看到人的灵性”,带着这份情怀,秋笔来到了藏地。无论我们看与不看,藏地的灵性都在那目所能及之处。秋笔便用镜头,与我们讲述了一次在藏地的故事。
扎曲河源头的老人与孩子
几年前,秋笔在三江源进行公益拍摄时,需要走访许多牧民家进行拍摄素材的采集。一行人在走访的途中遭遇强降雨,草场退化严重导致泥路积水打滑,险些连车带人跌落山谷。
同行三人无法拖动偏离山路的车,附近的藏族朋友见状后,迅速召集了整个村落的男性同胞,分布在偌大草场上的十几位牧民们纷纷赶来施救。徒手用人力将车从滑坡上托了上来。
藏区公益拍摄车子出了意外,十几位牧民们纷纷赶来施救
在挖新车道时,一位牧民朋友突然把铲子丢到了一边。秋笔以为是他的手受伤了并前去询问,他用藏语简单地回答了几句,便跪在泥地里,用双手捧起了一抔泥土,走到离现场大概十几米远的地方把泥土轻轻地放在了平坦的草地上。
后来同行的翻译告诉秋笔,原来这位牧民朋友在挖车道的过程中挖到了一只蚯蚓,为了不让它受到伤害,就为它连土换了个安全的‘新家’。
被牧人救助的白唇鹿
秋笔说: “有人说藏地像一个梦境,一个逃离都市的梦境;也有人说藏地是一场记忆,关于今生与来世。但对我而言,藏地更是一种情分,一种从进藏后就扎进心底的情分,一种此生相遇便难以再割舍的情分。”
秋笔在藏地找到的不只是光圈里的一份灵性,或许,她还触摸到了那条她与藏地之间的脉络。
宗萨有传奇故事的姐妹
●●●
宗萨,有她半生的时光
在藏区进行公益拍摄时,秋笔与五之等人在德格麦宿宗萨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公益拍摄。
“与其说是两个月,不如说是我的半生。”
宗萨地区最后的游牧人家土登泽仁的女儿
在跟着噶布老师的母亲及女儿乌玛转山的过程中,秋笔说他们从老人口中听了许多当地的故事,也看到了祖孙辈间对信仰与传承的解读。
当到达那片高山牧场上最后一户牧民扎西措家时,她还有幸看到了那顶搭在草场上的帐篷,于高原月升日落的时光中沉淀着人间的宁静与祥和。
被救助的白唇鹿,主人用牛奶喂养它长大
宗萨地区的秘境多瀑沟中,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因为意外失去母亲,被住在这里的唯一一户藏族人家收养。秋笔说,这户牧民将这只小白唇鹿与小牦牛一同喂养,还特意用婴儿奶瓶为它喂牦牛奶,而这只白唇鹿也可能误以为自己是一头小牦牛,所以总在牦牛群里嬉闹。
“在宗萨多瀑沟,我和五之会在牛棚不远处扎着帐篷住,半夜偶尔听见熊叫声从不远的山上传来,我们不敢动弹,感觉那是一场场离大自然最近又最冒险的夜梦。”
麦宿编织手工艺师次仁巴姆在采访过程中不经意的流下眼泪
秋笔在宗萨拜访了好多位手工艺人,其中一张无意间拍摄到的老人擦拭眼泪的照片最触动人心。据她介绍,这位老人是当地编织手工艺传承人次仁巴姆,当时已有84岁高龄。
她说:“这是一张在采访过程中无意间掐到的快门。不知是因为我们从远方赶来听她的生平故事而感到欣喜,还是因为越来越少的晚辈们传承她的编织工艺而让她感到心焦。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老人为何而落泪,也从未让同行翻译询问过,但那张照片却定格了那段情绪的永恒。”
次仁巴姆静静地站在那里,目送我们离开
“在我们驱车离开的时候,我探着头从窗户回望,她佝偻的身影正站在老屋木阶的上方,像一座雕塑,静静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们离开。随着车子转过一座山头,她的背影渐渐模糊成了一个黑点,最终同她身后的老屋,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
84岁的老人次仁巴姆,最后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与秋笔他们告别。
秋笔为宗萨的裁缝泽仁拉姆拍摄的视频短片
“在宗萨两个月的拍摄期间,我们拜访了十几位传统手工艺者,他们想法竟完全一致,都希望自己的手艺能被子女孙辈延续下去,同时,他们也深信自己的手艺,能被后代们一辈辈相传。”
麦宿金银加工传承人曲珍
或许,唯有最真实的艺术,才能让人有如此淡然的自信和最简单而又沉甸的期望。
●●●
用赤脚,感受刺痛
在采访最后,秋笔提到了一件最让她难忘的事:“在拍摄贝马谢布转山纪录片的途中,奶奶与外孙女乌玛在穿过至高点的经幡后,坐在山坡上休息时,孙女乌玛问奶奶为什么刚才要赤脚走一段路,奶奶眯着眼睛眺望着眼前的多瀑沟说了这段话:‘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再赤脚行走,但我们拥有鞋子之后,也不该忘记赤脚行走时的刺痛’。
宗萨转山中的乌玛与奶奶
乌玛认真地点了点头,她低着头不知道是在琢磨奶奶这句话,还是在问自己的心声,沉默了稍许之后,奶奶心疼又欣慰地将头轻轻地靠在孙女额头上,缓缓地拨动着握在左手里的念珠。”
“奶奶的这句话,有着一种独特的力量,让我忍不住去回想在宗萨遇到的那些人和事。或许,正如老人所言,在前行的路上,我们除了无止境地满足欲望,还应该停下脚步,用‘赤脚’去感受最初的刺痛,才能让我们更满足于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从古屋乡野到繁华都市再到老城小巷,镜头里的每一段故事和一双双眼睛都让我刻骨铭心,即便是一次举手投足也让我深有感触。藏地的阳光和温度,为我的内心带来最真切的感动。
虽然这份情怀已无法用苍白无力的言语来表达的,但我唯一能确定的是,只要时光允许,我会继续身体力行,让这片土地感知我对她挚爱。”
“我们除了无止境地满足欲望,
还应该停下脚步,
用‘赤脚’去感受最初的刺痛,
才能让我们更满足于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图丨秋笔
文丨迦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面
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30号(衡山路口)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醍醐古树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旁拉让宁巴古院口 0891 6549551
觉得不错就顺便点个好看吧 ↓